联系电话: 400 008 0586; 0755-82571568
微信扫码:
第一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本概述
1.1 成渝城经济区规划布局
1.1.1 成渝城经济区的范围
1.1.2 成渝城经济区的定位
1.1.3 成渝城经济区发展目标
1.1.4 成渝城经济区总体布局
1.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范围及意义
1.2.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由来
1.2.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范围
1.2.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意义
第二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2.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基础
2.1.1 区位优势明显
2.1.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1.3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
2.1.4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
2.2 成渝双核由竞争走向合作
2.2.1 成渝双核竞争领域及表现
2.2.2 成渝双核竞争的负面影响
2.2.3 主轴带建设带来合作机遇
2.2.4 成渝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
2.2.5 双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措施
2.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经济发展
2.3.1 三次产业结构
2.3.2 现代产业体系
2.3.3 特色产业集群
2.3.4 产业合作深化
2.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体系
2.4.1 优先发展铁路、轨道交通
2.4.2 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2.4.3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
2.4.4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2.5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增长极
2.5.1 国内一流城市群的共性特点
2.5.2 成渝具备成为一流城市群的基因
2.5.3 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第三章 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定位与布局
3.1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
3.1.1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3.1.2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
3.1.3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3.1.4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3.1.5 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3.2 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
3.2.1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
3.2.2 培育沿江城市带
3.2.3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
3.2.4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
3.2.5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
3.2.6 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
3.2.7 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
3.2.8 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
3.3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3.3.1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
3.3.2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
3.3.3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
3.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3.4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
3.4.1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
3.4.2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
3.4.3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
第四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市投资环境评估
4.1 成都市区位优势分析
4.1.1 区域地理位置
4.1.2 自然资源禀赋
4.1.3 西部交通枢纽
4.1.4 西南金融中心
4.1.5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4.2 成都市政策环境分析
4.2.1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
4.2.2 有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4.2.3 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专项政策
4.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扶持政策
4.2.5 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4.2.6 探索设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
4.3 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
4.3.1 区域经济增长
4.3.2 固定资产投资
4.3.3 社会消费品市场
4.3.4 出口贸易分析
4.3.5 地方金融市场
4.3.6 经济腾飞机遇
4.4 成都市社会环境分析
4.4.1 人口规模及结构
4.4.2 科学技术及教育
4.4.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4.4.4 人力资源分布特征
4.4.5 创新创业环境优异
4.5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
4.5.1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4.5.2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4.5.3 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4.5.4 服务贸易繁荣发展
4.6 2022-2024年成都市重点产业现状
4.6.1 电子信息产业
4.6.2 轨道交通产业
4.6.3 汽车制造
4.6.4 生物医药
4.6.5 文化产业
4.6.6 旅游业
4.7 2024-2028年成都市投资导向
4.7.1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4.7.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7.3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
4.7.4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第五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重庆市投资环境评估
5.1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
5.1.1 地理位置及区划
5.1.2 自然资源禀赋
5.1.3 历史文化名城
5.1.4 中西部唯一直辖市
5.1.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5.1.6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5.2 重庆市政策环境分析
5.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
5.2.2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
5.2.3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
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2.5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
5.2.6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5.2.7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
5.3 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
5.3.1 区域经济增长
5.3.2 工业经济发展
5.3.3 固定资产投资
5.3.4 社会消费品市场
5.3.5 对外贸易规模
5.3.6 地方金融市场
5.4 重庆市社会环境分析
5.4.1 人口规模及结构
5.4.2 科学技术及教育
5.4.3 劳动就业情况
5.4.4 城乡居民收入
5.4.5 社会服务保障
5.5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5.5.1 产业结构转型
5.5.2 产业集群发展
5.5.3 承接产业转移
5.5.4 培育特色产业
5.5.5 十大新兴产业
5.6 2022-2024年重庆市重点产业现状
5.6.1 电子信息产业
5.6.2 智能装备产业
5.6.3 汽车制造业
5.6.4 新材料产业
5.6.5 文化产业
5.6.6 现代农业
5.7 2024-2028年重庆市投资导向
5.7.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7.2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5.7.3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
5.7.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7.5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
第六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投资环境评估
6.1 万州
6.1.1 投资优势
6.1.2 经济规模
6.1.3 产业结构
6.1.4 商贸发展
6.1.5 地方政策
6.1.6 规划思路
6.2 黔江
6.2.1 投资优势
6.2.2 经济规模
6.2.3 产业结构
6.2.4 地方政策
6.2.5 投资指南
6.2.6 规划思路
6.3 绵阳
6.3.1 投资优势
6.3.2 经济规模
6.3.3 产业布局
6.3.4 重点产业
6.3.5 地方政策
6.3.6 规划思路
6.4 南充
6.4.1 投资优势
6.4.2 经济规模
6.4.3 产业结构
6.4.4 服务体系
6.4.5 地方政策
6.4.6 规划思路
6.5 乐山
6.5.1 投资优势
6.5.2 经济规模
6.5.3 产业结构
6.5.4 改革创新
6.5.5 地方政策
6.5.6 规划思路
6.6 泸州
6.6.1 投资优势
6.6.2 经济规模
6.6.3 产业结构
6.6.4 人力资源
6.6.5 地方政策
6.6.6 规划思路
6.7 宜宾
6.7.1 投资优势
6.7.2 经济规模
6.7.3 产业结构
6.7.4 招商引资
6.7.5 地方政策
6.7.6 规划思路
第七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投资环境评估
7.1 涪陵
7.1.1 区位环境
7.1.2 经济发展
7.1.3 产业基础
7.1.4 投资规模
7.1.5 规划思路
7.2 长寿
7.2.1 区位环境
7.2.2 经济发展
7.2.3 产业基础
7.2.4 投资规模
7.2.5 规划思路
7.3 江津
7.3.1 区位环境
7.3.2 经济发展
7.3.3 产业基础
7.3.4 投资规模
7.3.5 规划思路
7.4 合川
7.4.1 区位环境
7.4.2 经济发展
7.4.3 产业基础
7.4.4 投资规模
7.4.5 规划思路
7.5 永川
7.5.1 区位环境
7.5.2 经济发展
7.5.3 产业基础
7.5.4 投资规模
7.5.5 规划思路
7.6 达州
7.6.1 区位环境
7.6.2 经济发展
7.6.3 产业基础
7.6.4 投资规模
7.6.5 规划思路
7.7 内江
7.7.1 区位环境
7.7.2 经济发展
7.7.3 产业基础
7.7.4 投资规模
7.7.5 规划思路
7.8 自贡
7.8.1 区位环境
7.8.2 经济发展
7.8.3 产业基础
7.8.4 投资规模
7.8.5 规划思路
7.9 德阳
7.9.1 区位环境
7.9.2 经济发展
7.9.3 产业基础
7.9.4 投资规模
7.9.5 规划思路
7.10 雅安
7.10.1 区位环境
7.10.2 经济发展
7.10.3 产业基础
7.10.4 投资规模
7.10.5 规划思路
第八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产业园区投资机会分析
8.1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1.1 园区整体实力
8.1.2 园区产业布局
8.1.3 园区企业集群
8.1.4 园区服务体系
8.1.5 优惠扶持政策
8.1.6 未来发展思路
8.2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2.1 园区整体实力
8.2.2 园区投资优势
8.2.3 园区产业布局
8.2.4 园区服务体系
8.2.5 优惠扶持政策
8.2.6 未来发展思路
8.3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8.3.1 园区整体实力
8.3.2 园区经济效益
8.3.3 园区招商进展
8.3.4 园区重点产业
8.3.5 优惠扶持政策
8.3.6 未来规划布局
8.4 自贡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4.1 园区整体实力
8.4.2 园区经济效益
8.4.3 园区投资优势
8.4.4 园区产业布局
8.4.5 园区服务体系
8.4.6 未来发展思路
8.5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8.5.1 园区整体实力
8.5.2 园区产业布局
8.5.3 园区服务体系
8.5.4 园区配套设施
8.5.5 未来发展思路
8.6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6.1 园区整体实力
8.6.2 园区经济效益
8.6.3 园区产业布局
8.6.4 园区招商引资
8.6.5 优惠扶持政策
8.6.6 未来发展思路
8.7 重庆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8.7.1 园区整体实力
8.7.2 园区经济效益
8.7.3 园区投资优势
8.7.4 园区产业布局
8.7.5 优惠扶持政策
8.7.6 未来发展思路
8.8 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
8.8.1 园区整体实力
8.8.2 园区产业布局
8.8.3 园区跨境电商
8.8.4 优惠扶持政策
8.8.5 未来发展思路
第九章 2021-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企业运营分析
9.1 四川成渝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9.1.1 企业发展概况
9.1.2 经营效益分析
9.1.3 业务经营分析
9.1.4 财务状况分析
9.1.5 未来前景展望
9.2 重庆渝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9.2.1 企业发展概况
9.2.2 经营效益分析
9.2.3 业务经营分析
9.2.4 财务状况分析
9.2.5 未来前景展望
9.3 四川国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9.3.1 企业发展概况
9.3.2 经营效益分析
9.3.3 业务经营分析
9.3.4 财务状况分析
9.3.5 未来前景展望
9.4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9.4.1 企业发展概况
9.4.2 经营效益分析
9.4.3 业务经营分析
9.4.4 财务状况分析
9.4.5 未来前景展望
9.5 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9.5.1 企业发展概况
9.5.2 经营效益分析
9.5.3 业务经营分析
9.5.4 财务状况分析
9.5.5 未来前景展望
9.6 成都市兴蓉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9.6.1 企业发展概况
9.6.2 经营效益分析
9.6.3 业务经营分析
9.6.4 财务状况分析
9.6.5 未来前景展望
9.7 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9.7.1 企业发展概况
9.7.2 经营效益分析
9.7.3 业务经营分析
9.7.4 财务状况分析
9.7.5 未来前景展望
9.8 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
9.8.1 企业发展概况
9.8.2 经营效益分析
9.8.3 业务经营分析
9.8.4 财务状况分析
9.8.5 未来前景展望
9.9 四川升达林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9.9.1 企业发展概况
9.9.2 经营效益分析
9.9.3 业务经营分析
9.9.4 财务状况分析
9.9.5 未来前景展望
9.1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9.10.1 企业发展概况
9.10.2 经营效益分析
9.10.3 业务经营分析
9.10.4 财务状况分析
9.10.5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章 2022-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投资动态
10.1 先进制造项目
10.1.1 格罗方德重庆项目
10.1.2 车用传感器封装项目
10.1.3 合川新能源汽车基地
10.1.4 长寿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10.1.5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10.1.6 海康威视智能安防产业园
10.1.7 西彭装配式节能建材基地
10.2 能源电力项目
10.2.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10.2.2 宜宾生物质发电项目建成
10.2.3 中石化德阳LNG工厂投产
10.2.4 绵阳首个风力发电项目并网
10.2.5 重庆建设能源基础设施网络
10.2.6 中石化与重庆合作开发页岩气
10.3 化工医药项目
10.3.1 西南最大有机硅项目
10.3.2 华峰氨纶重庆差别化项目
10.3.3 巴斯夫硝基苯装置重庆投产
10.3.4 泸州建设医药产业示范园区
10.3.5 广元星火药业医药物流项目
10.4 现代服务项目
10.4.1 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
10.4.2 渝中区国际IP产业园
10.4.3 重庆国家级广告产业园
10.4.4 西南最大极限体育运动中心
10.4.5 乐视在渝建设信息服务基地
10.5 现代农业项目
10.5.1 成都复合农业综合体
10.5.2 南充明光村蓝莓基地
10.5.3 新希望低温奶工厂投产
10.5.4 黔江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带
10.5.5 长寿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第十一章 2024-202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投资机遇及风险预警
11.1 投资机遇分析
11.1.1 新型城镇化战略
11.1.2 “一带一路”战略
11.1.3 长江经济带战略
11.1.4 产业转移机遇
11.2 投融资模式
11.2.1 PPP模式
11.2.2 BOT模式
11.2.3 BOO模式
11.2.4 TOT模式
11.3 投资风险预警
11.3.1 核心城市背向发展
11.3.2 次级城市发育不足
11.3.3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高
11.3.4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
11.3.5 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
第十二章 2024-202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投资策略建议
12.1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12.1.1 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12.1.2 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
12.1.3 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管理
12.2 整合发展产业园区
12.2.1 整合优化园区资源
12.2.2 推进园区合作共建
12.2.3 支持重点园区发展
12.2.4 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12.3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2.3.1 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12.3.2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2.3.3 共享创新创业资源
12.4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12.4.1 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12.4.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2.4.3 提升能矿资源加工产业集群
12.4.4 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
12.4.5 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12.4.6 发展文化产业集群
12.4.7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第十三章 2024-202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前景预测
13.1 2024-202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前景展望
13.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趋势
13.1.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构架
13.1.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利好方向
13.2 2024-202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城市经济规模预测
13.2.1 2024-2028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13.2.2 2024-2028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13.2.3 2024-2028年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13.2.4 2024-2028年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13.2.5 2024-2028年重庆万州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13.2.6 2024-2028年重庆黔江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13.3 2024-202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目标
13.3.1 指导思想
13.3.2 基本原则
13.3.3 主要目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渝地区自古就具有重要经济影响,享有“天府之国”等美誉。经过多年发展,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过去十年,重庆、成都两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排名中的位次不断上升,人口规模、经济总量都已经进入全国前10位。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GDP占全国比重超过6.5%,两市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之和超过1亿人次。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占全国的比重为6.5%,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8%。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4%,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2%;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0%,与全国持平。2023年一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1.84万亿元,同比增长3.9%,较上年全年回升0.9个百分点。截至5月底,248个重大项目已开工230个、完成投资8417.7亿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1447.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42.6%。2023年1-8月,248个共建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522.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4.3%,超时序进度7.6个百分点。其中,39个计划开工项目已开工22个、开工率56.4%。
通过“双圈”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成都市和重庆主城常住人口比“六普”都有大幅增加,人口流入态势明显。加快建设重庆、成都两大都市圈,合理疏解中心城区过度集聚的人口和功能,实现多中心、组团化发展,是实现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重庆、成都“双核”为中心,成渝主轴为骨架,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川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设施“一张网”,点线协调、衔接高效的枢纽“零换乘”,客货并重、联程联运的运输“一体化”。2022年2月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正式印发《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共纳入标志性重大项目160个、总投资超2万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1835亿元。2022年3月15日,国家民航局发布《民航局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初具规模,国际服务能力、综合保障实力、市场发展活力、创新发展动力大幅提升,多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成为支撑我国民航发展的第四极。到2035年,全面建成双核引领、便捷通达、安全可靠、智慧先进、绿色集约、协同高效的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共商共建共享的协同机制更加完善,区域一体化航空市场更加成熟。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范围、驱动因素及定位与布局,然后详细剖析了成都市、重庆市的投资潜力,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全面评估。随后,报告系统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园区、典型企业、重要项目的发展,阐明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投资机遇、风险及策略。最后,报告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成都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中投产业研究院、中投产业研究院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