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
中投顾问

报告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重构:中国厂商突围战(免费深度报告)

中投网2025-06-09 09:35 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大脑

中投顾问重磅推出"产业大脑"系列产品,高效赋能产业投资及产业发展各种工作场景,欢迎试用体验!

产品 核心功能定位 登陆使用 试用申请
产业投资大脑 新兴产业投资机会的高效挖掘工具 登陆 > 申请 >
产业招商大脑 大数据精准招商专业平台 登陆 > 申请 >
产业研究大脑 产业研究工作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登陆 > 申请 >
X

申请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顾问会在一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

*姓名

*手机号

*政府/园区/机构/企业名称

您的职务

您的邮箱

备注

立即申请

X

您的需求已经提交!

如果您希望尽早试用体验,也可以直接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400 008 0586;   0755-82571568

微信扫码:   扫码咨询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未来产业之人形机器人行业趋势预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深度解码“类人智能”技术革命下的产业跃迁逻辑:聚焦双足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进程,拆解人形机器人成本结构中关节模组与AI算力模块占比超60%的行业痛点;测算制造业、服务业、家庭场景的渗透率爬坡曲线,预警伦理安全与数据隐私的政策边界。报告创新构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商业闭环”三维研究框架,锚定仿生关节驱动、触觉传感器、端到端AI训练三大千亿级赛道,为投资者捕捉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商用的爆发拐点,为企业突破减速器“卡脖子”技术提供战略路径,为政府制定人机协作标准提供决策依据。

  人形机器人行业概述

  人形机器人基本定义

  人形机器人是融合仿生学、人工智能与精密制造的智能体,需突破双足动态平衡(响应速度<0.1秒)、多模态感知(视觉/触觉/力觉融合)等核心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

  ? 场景适配性:从工业流水线(重复性任务)向家庭服务(非结构化环境)延伸,覆盖80%以上人类活动场景;

  ? 成本优化潜力:关节模组与AI算力模块占总成本超60%,规模化量产后成本有望下降40%。

  图表:人形机器人核心能力与应用场景

1394png.png

数据来源:工信部《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企业年报


  人形机器人技术流派与产业化进程

  基于运动架构+感知层级的双维分类,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

  图表: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流派对比

  1395png.png

数据来源:数据综合自IFR 2023、中投产业研究院


  中投产业研究院认为,技术突破焦点:

  ? 关节模组:谐波减速器寿命突破10万小时(日本HD占全球70%份额);

  ? AI决策层:端侧推理算力需求达200TOPS(英伟达Jetson Orin适配中);

  ? 伦理边界:欧盟拟将人形机器人纳入《人工智能法案》高风险类别(2025年生效)。

  全球人形机器人政策与技术深度对比

  世界主要经济体政策与技术布局

图表:各国政策工具与技术布局对比

1396png.png  

数据来源:各国政府公报、IFR 2024


  ? 中国在资金规模上领先(千亿级基金vs美国年均12亿美元),但减速器国产化率仅为18%(绿的谐波市占率不足5%);

  ? 美国在动力学算法领域专利占比38%,但供应链风险突出(依赖日本减速器);

  ? 德国通过碳纤维材料创新实现关节模组减重30%,但进口依存度暴露产业链短板;

  ? 日本聚焦脑机接口技术突破,但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占率仅3%(中国优必选Walker S已落地蔚来工厂);

  ? 韩国医疗机器人精度全球领先,但双足能耗问题导致商业化受阻(波士顿动力Atlas续航需外接供能)。

图表:中美仿生关节驱动器性能对比

1397png.png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技术差距:美国谐波驱动器寿命是中国产品的2倍,功率密度领先39%;

  ? 国产替代窗口期:中国谐波减速器市占率目标2027年达35%(当前不足5%);

  ? 成本差异:国产驱动器单价1.2万元 vs 美国产品4.5万元,但良品率仅85%(美国98%)。

图表:全球人形机器人成本结构拆解


1398png.png

数据来源:企业成本白皮书、特斯拉财报


  ? 硬件成本趋同:中/美总成本均为15万元,但技术路径差异显著;

  ? 中国短板:关节模组成本占比45%(特斯拉仅61%),反映减速器进口依赖;

  ? 软件优势:中国算法成本占比22%(特斯拉31%),受益于本土AI大模型发展。

图表:商业化障碍分级与应对策略


1399png.png

数据来源:MIT技术报告、工信部政策文件


  ? 技术瓶颈:双足能耗问题导致中国产品续航比波士顿动力短2小时;

  ? 政策创新:中国通过“联邦学习”绕过数据隐私限制,但欧盟认证通过率仅12%;

  ? 成本控制:3D打印技术使灵巧手成本下降至56万元(降幅30%),但良品率不足70%。

  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与技术路线

图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价值分布

图片1.png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IEEE ICRA论文库


  产业链价值规律:

  上游感知层:视觉/触觉传感器占硬件总成本35%,美国企业垄断核心算法;

  中游控制层:运动规划算法国产化率30%(乐聚自研算法已适配10万+场景);

  下游执行层:谐波减速器国产替代加速(绿的谐波市占率目标2027年35%)。

  图表:全球感知决策技术路线对比

1400png.png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中投产业研究院认为,技术突破方向:

  视觉系统:特斯拉Optimus采用纯视觉FSD方案(成本降40%);

  触觉系统:ATI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达0.02mN(中国汉威科技追赶至0.05mN)。

图表:算法控制系统技术参数对比


1401png.png

数据来源:企业技术白皮书、Yole报告


  核心瓶颈:

  实时性:复杂环境决策延迟>200ms(特斯拉优化至50ms);

  开源生态:鸿蒙系统开发者数量仅1.2万(安卓10亿+)。

图表:全球肢体关节系统材料迭代路径

1402png.png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技术代差预警:

  特斯拉Optimus Gen2:PEEK材料使单关节重量减轻1.2kg(较碳纤维方案);

  国产突破:金发科技研发3D打印PEEK关节(成本降60%,良品率85%)。

图表:全球产业链竞争态势矩阵

1403png.png  

数据来源:IFR 2024、企业年报


  中投产业研究院认为,战略启示如下:

  中国机会:封闭场景数据积累(工业场景数据量占全球35%);

  美国壁垒:FSD算法迁移至机器人端(Optimus已复用90%代码库)。

  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布局全景

  图表:海外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对比

1404png.png

数据来源:企业官网、Crunchbase融资数据


  技术-资本联动分析:

  ? 特斯拉:依托Dojo超算训练Optimus专用模型,但减速器进口依赖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单台成本15万元 vs 中国优必选12万元);

  ? Figure:VLA模型实现感知-决策-控制闭环,但灵巧手成本占整机40%(中国3D打印方案可降至25%);

  ? Agility:鸵鸟腿设计使能耗降低30%,但钛合金材料成本占比达25%(中国宝武集团全球产能占45%)。

图表:科技大厂技术布局与投资图谱


1405png.png

数据来源:Crunchbase、企业技术白皮书


  战略意图分析:

  ? 英伟达:通过Jetson Orin芯片+Isaac平台构建硬件护城河,但仿生肌肉驱动技术专利仅占全球7%;

  ? 亚马逊:以物流场景切入,推动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50k以下(当前Figure02单台成本120k);

  ? Meta:侧重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交互协议,但实体机器人研发进度滞后同行2年。

图表:中美关键技术参数与商业化差距


1406png.png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IEEE ICRA论文库


  中投产业研究院认为,突破路径如下:

  ? 硬件追赶:绿的谐波正在研发第4代谐波减速器(寿命目标15万小时,当前10万小时);

  ? 软件突围:华为盘古大模型实现多模态指令转换效率提升50%(对标特斯拉FSD方案);

  ? 成本控制:3D打印灵巧手方案使单手机器人成本下降至42万元(传统工艺76万元)。

图表:产业链国产替代机遇图谱

 1407png.png

数据来源: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智慧芽专利数据库


  商业化预警:

  ? 技术代差:特斯拉Optimus单指传感器精度达0.01mm(中国0.1mm);

  ? 标准壁垒:欧盟CE认证通过率仅15%(中国产品需额外投入200万元认证成本);

  ? 伦理风险:ASIMO隐私条款被诉违反GDPR,中国需加快建立《机器人伦理审查办法》。

  中国机器人企业布局及发展分析

  头部初创企业分析

  国内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国内外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数量将达到约150家,其中国内企业超过80家,2024年行业的融资事件超过60起。其中宇树科技专注于四足和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陆续推出相关产品,四足机器人逐步实现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程度较低;智元机器人背靠强大科研团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方面表现突出;优必选已有十余年历史,产品线丰富,从教育机器人到大型人形表演机器人,持续拓宽机器人应用边界;银河通用聚焦于工业场景,打造的机器人助力生产线实现高效自动化,在制造业应用较好,有望于2026年实现量产。

图表:国内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概况一览

1408png.png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一、宇树科技

  2016年成立的四足/人形机器人领先企业。

  2016年,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成立。公司专注于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机械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2017年,公司推出重构四足机器人Laikago。此后,Aliengo、A1、Go1等多款四足机器人相继问世。2023年,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发布,标志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迈出重要一步。2024年,UnitreeG1人形智能体推出,性价比和卓越性能领先市场。

  王兴兴担任宇树科技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法定代表人,最终受益股份44.85%,曾入职大疆,后离职创立宇树科技。此外,李彦男、陈立、张阳光等担任董事,吴江为监事会主席,应婧、李文杨担任监事。

  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2024年底开始量产。

  宇树科技机器人研发进展迅速,性能全国领先。创始人王兴兴凭借自研的“XDog”获天使投资。2017年推出Laikago,开启商业化进程,此后Aliengo、A1等产品各有侧重地拓展应用领域。2021-2022年,Go1、B1、Unitree PUMP等相继问世,多次登上冬奥会等大型舞台。2023-2024年技术持续迭代,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Unitree G1、工业四足机器人B2陆续亮相,性能在国内保持领先。2025年旗下机器人Unitree H1/H1-2登上春晚舞台表演节目《秧Bot》,精准做出转手绢、丢手绢并接回等复杂动作。

图表: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进展

1409png.png 

注:截止2025年2月21日。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已推出多款四足机器人和两款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宇树科技专注机器人研发,产品迭代迅速。2017年推出首款零售四足机器人Laikago开启商业化,后续的AlienGo、Unitree A1等各有应用侧重。2021年Go1、B1与机械臂Z1登场,拓展多领域用途,还亮相春晚、冬奥会。2023年,Go2性能升级、大模型赋能,首款人形机器人H1可奔跑;2024-2025年,Unitree G1、工业级B2四足机器人登场,持续突破,展现强大适应与学习能力。

图表: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产品概览

1410png.png

  注:截止2025年2月21日。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两款通用型人形机器人性能卓越,适合多种场景。

  UnitreeG1:于2024年5月13日发布,分G1和G1EDU版本。站立高宽厚1270x450x200毫米,重约35kg。臂展约0.45米,小腿加大腿长0.6米,有23-43个关节电机。移动速度2米/秒,续航约2小时。配备力控灵巧手,支持模仿和强化学习,能自我学习升级。

  UnitreeH1:定位高端,是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有三项“全球第一”:最高移动速度3.3m/s,单关节扭矩360N?m,能搬运20kg重物,360°全景深度感知结合AI自主避障。它还能完成空翻动作,采用纯电驱动,重量不到50kg,适合多种场景。

  二、智元机器人

  华为“天才少年”创立的人形机器人领先企业。

  智元机器人于2023年2月创立,已经成长为人形机器人领先企业。2023年8月,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原型机远征A1发布,引发行业关注。2024年,智元机器人发展提速,与均普智能、科大讯飞等达成战略合作,拓宽技术应用与合作版图。同年8月,“远征”与“灵犀”两大系列共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发布,12月宣布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发布百万真机数据集AgiBot World。

  智元机器人的核心人物是创始人彭志辉,网名稚晖君,被称为“华为天才少年”,曾在华为从事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研究。此外,团队中还有姜青松、闫维新、姚卯青等众多来自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硬件设计、运控算法、具身智能等方面技术领先。

  已有千台商用具身机器人下线。

  智元机器人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陆续推出多款人形机器人。公司专注AI+机器人融合创新,2024年度新品发布会,发布了“远征”与“灵犀”系列共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展示了在机器人动力、感知、通信、控制四个领域的研发成果。2024年10月机器人开始量产,2024年预计出货量200台左右。目前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与科大讯飞等达成合作,2025年1月6日量产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展迅速。

图表:智元人形机器人进展

1411png.png  

注:截止2025年2月21日。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产品持续迭代,2024年发布5款人形机器人。

  智元机器人已推出多款人形机器人。2024年度新品发布会,发布了“远征”与“灵犀”系列共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远征A2、远征A2-W、远征A2-Max、灵犀X1、灵犀X1-W,并展示了在机器人动力、感知、通信、控制四个领域的研发成果,以及具身智能G1到G5技术路线图和AIDEA具身智能数据系统。

图表:智元机器人产品概览


1412png.png

  注:截止2025年2月21日。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三、优必选

  深耕行业十余年,港交所上市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优必选于2012年成立于深圳,创始人周剑。作为行业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公司布局了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智能生产和商业化应用。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9880.HK)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截至2024年6月底,优必选全栈式技术拥有2450余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其中逾450项为海外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近60%,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数量全球第一。聚焦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家庭陪伴三大场景,优必选率先实现了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是全球唯一一家与多家车企宣布合作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也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

  已推出多款机器人产品,2025年有望批量生产。

  截至2025年2月21日,公司已推出多款机器人产品。Walker机器人高1.45米、重77kg,36个自由度,能适应多种地面,行走稳定、可协调操作与交互,用于家庭、商业等领域;智能巡检机器人ATRIS具备U-SLAM导航、人脸识别等多样功能,适用于多类场所;CadebotL100、Cleanbot M79用于室内,可迎宾、递送,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

图表: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展


1413png.png

  注:截止2025年2月21日。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商业化进展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覆盖多场景。

  优必选在国内机器人厂商中,商业化进展领先。2014年优必选成功研发并生产首款小型人形机器人Alpha,此后陆续推出多款人形机器人。2024年7月,优必选北京与一汽大众达成合作,打造高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生产线及汽车超级无人工厂。2025年1月,宣布将于年内进入人形机器人大规模生产阶段,并预计全年交付500到1000台机器人。Walker S2预计在2025年第二季度推出。

  图表: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产品概览

1414png.png

  注:截止2025年2月21日。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科技企业入局状况

  华为、小米、腾讯等大型科技企业于人形机器人领域各有布局且进展显著。华为于2024年11月宣布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依托具身大模型,联合大量企业构建生态圈,为人形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发展打下基础。小米于2022年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 One,凭借其硬件研发与智能算法优势,不断优化机器人的运动、交互能力。腾讯推出了第五代机器人“小五”,并借助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洞察产业趋势,利用自身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长,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算法方面赋能。

图表:大型科技企业的人形机器人进展

 1415png.png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汽车企业布局分析

  国内多家车企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比亚迪率先与优必选、智元合作,并自主生产机器人产业链核心零部件,目前已在汽车板块投入150台研究人形机器人,计划2026年投入超2万台,若测试顺利,2025年预计采购1500台左右。小鹏汽车在2024年11月6日的科技日活动中推出了AI机器人iron,它身高178cm,体重70kg,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已进入工厂工作,聚焦工厂、门店等场景。吉利与优必选合作,Walker S1已完成在极氪宁波工厂第二阶段的工作,还在领克进行第三阶段实训,开展充电枪插拔和物料搬运测试。

  图表:车企的人形机器人进展

1416png.png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中国机器人产业爆发前夜:机遇、瓶颈与破局之道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态势

图表:中国机器人产业核心数据概览

 1417png.png 

数据来源:天眼查、IT桔子、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


  中投产业研究院市场解析:

  ? 资本狂热与泡沫并存: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占全球63%,但80%集中于系统集成环节;

  ? 投资加速:2025年国内投资额同比激增104%,但70%流向减速器、传感器等硬件;

  ? 成本优势:中国工业机器人成本较美国低38%,但AI芯片成本占比高出22个百分点。

图表: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突破进展

1418png.png  

数据来源:智慧芽专利数据库、企业技术白皮书


  瓶颈突破路径:

  ? 材料革命:宝武集团研发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30%,成本降低40%);

  ? 算力突围:华为昇腾910B芯片实现256TOPS算力(对标英伟达A100);

  ? 数据闭环:海尔卡奥斯搭建工业场景数据库(已积累3.2亿条操作数据)。

图表:商业化落地场景优先级评估

 1419png.png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评估模型:技术成熟度×数据完备性×政策指数

  中投产业研究院认为,场景攻坚策略如下:

  ? 工业场景:聚焦焊接/装配等标准化流程(埃夫特已实现焊接良品率99.2%);

  ? 特种场景:优先布局核电站巡检(中广核已采购2台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60%);

  ? 家庭场景:采用“封闭域训练法”(如炒菜机器人误差率<0.5mm)。

图表:政策工具箱效能评估

1420png.png  

数据来源:工信部《机器人+应用行动方案》评估报告


  中投产业研究院认为,政策存在以下优化空间:

  ? 动态补贴机制:对减速器进口替代企业实行“阶梯式补贴”(每提升1%国产化率补贴增加5%);

  ? 数据沙盒试点:在长三角建立工业数据共享平台(已接入上汽/特斯拉等20家企业);

  ? 伦理审查分级:建立手术机器人/养老机器人差异化认证标准。

  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

  一、模型基础能力突破:多模态大模型驱动智能跃升

图表:中国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参数对比

 1421png.png 

数据来源:中科院自动化所、星动纪元技术白皮书


  技术突破亮点:

  R-DDIRM模型:全球首个扩散架构轻量化模型,参数量仅0.25B却实现10倍于传统模型的推理速度,能耗降低80%;

  ERA-42模型:首次实现五指灵巧手全工具操作,适配20+机型,任务泛化能力提升300%。

  图表:多模态模型技术路线对比

  1422png.png


  (注:扩散架构使任务生成效率提升5倍)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二、核心技术自主突破:从实验室到量产

图表:全球首创新技术产品清单

1423png.png  

数据来源: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傅利叶技术公告


  产业化里程碑:

  天工机器人:全球首个纯电驱全尺寸奔跑机器人,复杂地形适应能力超越波士顿动力Atlas;

  青龙机器人:采用轴向电机驱动,扭矩密度达35Nm/kg(日本Harmonic Drive为28Nm/kg)。

  三、企业创新竞速:产品迭代与场景突破

图表:中国企业产品性能对标表

1424png.png  

数据来源:企业发布会、工信部《机器人产品目录》


  差异化竞争策略:

  宇树科技:聚焦消费级市场,H1机器人已接入抖音直播带货场景;

  智元机器人:重载特种机器人支持1.5吨负载,应用于汽车焊接/核电站巡检;

  傅利叶:GR-2内置触觉反馈系统,医疗康复场景误差率<0.1mm。

图表:企业技术布局热力图

1442.png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全景图

图表:全球人形机器人量产进度对比

1426png.png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工信部《机器人产业发展年报》


  量产突破点:

  ? 智元:双臂协同作业效率达人类1.2倍(单臂负载15kg,重复定位精度±0.05mm);

  ? 乐聚:采用3D打印钛合金关节(寿命10万小时,成本较日本进口降低60%);

  ? 傅利叶:GR-1已通过汽车4S店场景压力测试(日均接待量200人次,故障率<0.3%)。

图表:行业场景适配性评估与商业化进程

1427png.png  

评估模型:技术成熟度×场景需求强度×政策支持度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场景攻坚策略:

  ? 工业制造:优必选Walker S Lite焊接良品率提升至99.3%(行业平均95%);

  ? 物流仓储:魔法原子MagicBot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拣货效率达1200件/小时);

  ? 危险作业:中广核K2机器人耐辐射等级达10kGy(传统机器人仅2kGy)。

图表:标杆场景技术参数对比

1428png.png

数据来源:企业技术白皮书、第三方检测报告


  场景突破逻辑:

  ? 工业场景:优必选通过“工具端适配算法”实现焊枪/扳手等工具即插即用(适配时间<10分钟);

  ? 服务场景:傅利叶GR-1采用“联邦学习框架”保护用户隐私(数据脱敏率100%);

  ? 特种场景:中广核K2搭载“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远程实时操控(延时<50ms)。

  图表:产业链协同创新案例库

 1429png.png 

数据来源:企业合作公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


  协同创新模式:

  ? 技术互补:车企提供工艺包(如焊接参数库),机器人企业开发适配算法;

  ? 数据反哺:银行场景对话数据用于优化大模型(意图识别准确率提升18%);

  ? 标准共建:核电站与中广核联合制定《辐射环境机器人安全标准》。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

  产业链图谱与价值分布

图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价值分布

1430png.png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企业年报


  一、产业链价值规律:

  ? 微笑曲线两端高毛利:上游材料/传感器(毛利率60%+)与下游系统集成(毛利率55%+)占据利润高地;

  ? 中游本体制造红海化:国产机器人厂商毛利率不足30%(特斯拉Optimus毛利率42%);

  ? 卡脖子环节警示:精密减速器进口依赖度达85%(日本哈默纳科全球市占率80%)。

图表:上游核心零部件技术参数对比

1431.png

数据来源:IEEE ICRA论文库、智慧芽专利数据库


  二、国产替代窗口期:

  ? 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正在研发第4代产品(目标寿命15万小时,2027年量产);

  ? 传感器:汉威科技开发MEMS六维力传感器(精度提升至0.05mN,良品率85%);

  ? 芯片:寒武纪思元590算力达350TOPS(对标英伟达Jetson AGX Orin)。

  图表:中下游本体制造竞争格局

1432.png

数据来源:企业技术白皮书、工信部《机器人+应用行动报告》


  三、差异化竞争策略:

  ? 优必选:通过“工具端适配算法”实现焊枪/扳手等工具即插即用(适配时间<10分钟);

  ? 特斯拉:依托Dojo超算训练专用模型,但减速器进口依赖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 车企系:利用汽车产线经验开发人形机器人(小鹏鹏行焊接良品率99.1%)。

图表:下游应用场景经济性评估

1433.png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评估模型:(硬件成本×2 + 软件订阅费)÷(人力替代成本×效率提升倍数)

  四、场景突破逻辑:

  ? 工业场景:优必选Walker S Lite单台年节省人力成本85万元(焊接工时成本120万元);

  ? 医疗场景:傅利叶GR-1康复训练误差率<0.1mm(传统方案0.5mm);

  ? 家庭场景:银河通用Galbot通过鸿蒙系统实现家电互联(控制延迟<50ms)。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与商业化进程

  图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价值分布

1434.png

数据来源:Yole《2024机器人传感器报告》、企业年报


  一、核心突破方向:

  ? 力传感器:国产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达0.05mN(美国ATI 0.02mN),但良品率不足70%;

  ? 丝杠:行星滚柱丝杠负载密度达30kN/m3(日本NTN产品为25kN/m3),成本降低40%;

  ? 编码器:磁编码器国产化率提升至25%(纳芯微NSM系列精度±0.1°)。

图表: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方案对比

1435.png

数据来源:特斯拉Optimus技术白皮书、绿的谐波实验数据


  二、技术代差预警:

  ? 国产vs国际:空心杯电机连续工作寿命仅为日本Harmonic Drive的60%;

  ? 成本差异:国产行星滚柱丝杠单价3800元vs日本NTN产品9200元。

 图表:传感器成本结构与技术突破

1436.png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企业供应链数据


  三、国产替代路径:

  ? 六维力传感器:汉威科技开发MEMS方案(精度提升至0.02mN,2025年量产);

  ? 触觉传感器:能斯达电子研发柔性压力阵列(分辨率0.05kPa,良品率85%)。

  图表:丝杠性能参数对比雷达图

1437png.png

注:行星滚柱丝杠在负载密度/寿命/精度维度领先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四、技术参数标杆:

  ? 特斯拉Optimus:采用倒置行星滚柱丝杠,轴向刚度达500N/μm(国产产品320N/μm);

  ? 国产突破:鼎智科技研发3D打印丝杠(减重20%,成本降低35%)。

  图表:编码器市场格局与技术趋势

1438.png  

数据来源:Yole《2024编码器市场报告》


  五、市场爆发点:

  ? 价格下行:国产磁编码器单价从120元降至68元(降幅43%);

  ? 车规渗透:比亚迪自研编码器已用于E平台3.0(故障率<0.01次/万小时)。

  中国厂商破局之道:技术+生态+政策的立体化突围

  技术攻坚:软硬协同+垂直整合

  一、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攻坚

  图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时间表与技术突破点

1439png.png  

数据来源:工信部《机器人+应用行动方案》


  技术突破案例:

  ? 绿的谐波:研发第4代谐波减速器,采用纳米涂层技术使寿命突破15万小时(日本HD当前10万小时);

  ? 汉威科技:MEMS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达0.02mN(美国ATI为0.02mN),良品率提升至85%(进口产品95%)。

  二、端到端算法生态构建

  图表:中国厂商算法技术路线对比

1440.png  

数据来源:各企业、中投产业研究院


  中投产业研究院认为,未来核心突破方向:

  ? 运动规划算法:优必选自研ZMP动态平衡算法,支持双臂协同作业效率提升30%;

  ? 数字孪生系统:海尔卡奥斯搭建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平台,故障预测准确率92%。

  生态共建:场景驱动+标准引领

  一、封闭场景数据闭环构建

  图表:封闭场景数据积累效率对比

1441.png 

数据来源:企业技术白皮书


  场景攻坚策略:

  ? 工业场景:建立“工艺包即插即用”体系(如焊接参数库适配时间<10分钟);

  ? 医疗场景:与三甲医院共建康复数据平台(傅利叶GR-1已积累2.3万例康复数据)。

  二、标准体系自主化建设

  图表:中国主导的标准制定进程

1442.png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标准突破进展:

  ? 安全标准:《人形机器人安全技术规范》覆盖60%国产厂商(2024年实施);

  ? 接口协议:华为牵头制定《机器人通信协议2.0》,适配率超70%。

  供应链协同:垂直整合+规模效应

  一、整车厂跨界赋能模式

  图表:车企系厂商降本路径对比

  1443.png

数据来源:车企财报、高工锂电


  典型案例:

  ? 小鹏鹏行:复用E平台3.0电驱系统,关节模组成本降低35%;

  ? 比亚迪:刀片电池+CTC集成技术使单台机器人电池成本降至1.2万元(特斯拉Optimus为2.8万元)。

  二、产业集群化发展

  图表: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示意图

 

1444.png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集群效应数据:

  ? 零部件采购成本:集群内采购成本降低18%(较分散采购);

  ? 研发周期:协同开发使产品上市时间缩短30%。

  政策破局:专项基金+首台套机制

  一、财政政策精准滴灌

  图表:国家机器人产业基金投向

 1445.png

数据来源:工信部《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2025规划》


  政策工具创新:

  ? 首台套补贴:单机补贴最高200万元(如优必选Walker S获补80万元);

  ? 数据沙盒试点: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工业数据共享平台(已接入上汽/特斯拉等20家企业)。

  二、国际标准突围战

图表:全球标准话语权争夺态势

1446.png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突破进展:

  ISO标准:中国提案《人形机器人安全认证规范》进入DIS投票阶段;

  IEEE标准:华为联合优必选提交《端到端算法性能评估标准》。

  总结与展望: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星辰大海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未来产业之人形机器人行业趋势预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历史拐点。中国凭借全产业链协同优势、政策强力加持与场景创新突破,在全球竞技场中已抢占先机:

  技术跃迁:从多模态大模型“开物”的200万条轨迹训练,到“天工”机器人征服复杂地形的拟人奔跑,中国团队正以“算法+硬件”双轮驱动重塑产业规则;

  生态共建:华为昇腾芯片赋能端到端决策,长三角产业集群实现85%零部件国产化,政策“首台套”补贴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场景破局:从汽车焊接到智慧药房,人形机器人已突破工业场景“天花板”,并在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领域打开新增长极。

  挑战犹存:减速器国产化率仅18%、六维力传感器精度差距5倍、高端芯片依赖进口……但正如特斯拉Optimus用“端到端算法+汽车供应链”改写成本方程,中国厂商亦在行星滚柱丝杠、鸿蒙系统等赛道发起冲锋。

  星辰大海,始于足下。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替代人力,更是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让我们共同见证,这片孕育了四大发明的土地,如何再次定义未来智能文明的形态!


中投顾问服务号

产业投资与产业发展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专家。扫一扫立即关注。

中投报告库

多维度的产业研究和分析,把握未来发展机会。扫码关注,获取前沿行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