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网2025-06-03 09:43 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大脑
中投顾问重磅推出"产业大脑"系列产品,高效赋能产业投资及产业发展各种工作场景,欢迎试用体验! | ||||
---|---|---|---|---|
产品 | 核心功能定位 | 登陆使用 | 试用申请 | |
产业投资大脑 | 新兴产业投资机会的高效挖掘工具 | 登陆 > | 申请 > | |
产业招商大脑 | 大数据精准招商专业平台 | 登陆 > | 申请 > | |
产业研究大脑 | 产业研究工作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 登陆 > | 申请 > |
联系电话: 400 008 0586; 0755-82571568
微信扫码: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正推动着城市不断向前迈进。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斐然: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创新平台大量涌现,技术交易市场日益活跃。
上海、深圳、杭州等标杆城市凭借独特模式脱颖而出。上海以国际化科创生态汇聚资源,深圳依靠民企主导型创新激发活力,杭州借助数字经济赋能平台企业。
这些城市成功的背后,有着各自的关键要素:或是全球视野与资源整合,或是灵活机制与完善产业链,又或是深厚数字基础与优越政策环境。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标杆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深度分析报告(2025 版)》,深入剖析全国重点产业规划及整体科技创新状况,详细解读上海、深圳、杭州等十个标杆城市的产业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秘诀,并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立即访问我们“产业研究大脑”系统,免费阅览这份详尽报告!
在西部产业版图中,成都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科幻文创为特色、军民融合为硬核,构建起极具辨识度的产业格局。从天府软件园的代码洪流,到东郊记忆的科幻盛宴,再到成飞集团的大国重器,这座城市在数字浪潮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正演绎着传统与未来的精彩对话。
一、数字经济:西部领跑的增长极
(一)规模跃升:从“追赶”到“引领”
2023年,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4.2%,规模突破万亿大关,较2020年增长42%。其中,游戏产业成为亮眼名片:腾讯天美工作室成都团队研发的《王者荣耀》累计流水超3000亿元,带动全市游戏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占西部市场份额的65%。集成电路产业更是跻身全球竞争前沿,2023年芯片设计产业营收达850亿元,海光信息的国产CPU出货量占全国信创市场的30%。
(二)技术基建:构筑创新“数字底座”
成都建成西部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5G基站达16.8万个,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国家级超算中心(成都中心)算力达300PFlops,服务于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复杂计算;智算中心引入英伟达DGX集群,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每秒10亿亿次的算力支持。截至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领域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链条。
(三)生态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成都形成“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的数字经济生态:
基础层:京东方、天马微电子等企业构建显示面板产业集群,全球每4块智能终端屏幕就有1块来自成都;
平台层:天府软件园聚集腾讯、阿里等企业,形成“研发设计-测试认证-运维服务”的软件产业闭环;
应用层:在金融科技领域,蚂蚁集团西部研发中心推出“天府通”APP,注册用户超4000万,日均交易笔数达800万次。
二、科幻文创:超级IP催生的产业革命
(一)园区赋能:工业遗产的文创新生
成都以“东郊记忆”为核心,打造全国首个科幻主题产业园区。原红光电子管厂的老厂房被改造为科幻体验馆、IP孵化中心和影视制作基地:
科幻体验馆:运用VR技术还原《三体》中的“古筝计划”场景,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IP孵化中心:培育科幻影视企业32家,其中炎央文化制作的《我的三体》系列动画播放量超10亿次;
产业数据:2023年,园区文创产业增加值达85亿元,带动全市文创产业规模突破2600亿元,占GDP比重11.7%。
(二)超级IP的裂变效应
《三体》IP的价值释放形成“涟漪效应”:
出版与影视:《三体》小说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Netflix改编剧集投入超1亿美元,成都成为主要取景地之一;
游戏与衍生:米哈游开发的《崩坏:星穹铁道》融入科幻元素,首月流水突破40亿元;三体主题剧本杀、科幻主题酒店等新业态层出不穷;
产业联动:科幻产业带动旅游、教育等相关产业增收超200亿元,成都科幻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三)资本加持:文创金融的创新实践
成都设立100亿元文创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科幻IP开发与转化:
股权投资:投资灵境科技等VR/AR企业,推动科幻内容与元宇宙技术融合;
版权交易:建设西部首个科幻版权交易中心,2023年完成交易金额35亿元,涉及《三体》周边开发、海外版权等项目;
上市培育:全市文创上市公司达25家,其中科幻相关企业3家,域上和美登陆新三板,成为西南科幻文旅第一股。
三、军民融合:硬核科技的“成都智造”
(一)航空装备:大国重器的摇篮
成飞集团作为军民融合的标杆企业,构建起“研发-制造-服务”的全链条能力:
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的第六代战机采用变循环发动机、无尾飞翼布局等先进技术,关键性能指标超越现役五代机;
产业协同:带动60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达65%,成都航宇超材料公司为战机提供钛合金结构件,良品率提升至99.2%;
军民转化:将航空精密制造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成飞集成开发的锂电池模切设备,市场占有率达70%。
(二)集成电路: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
成都在CPU、存储芯片等领域实现突破:
海光信息:基于AMD授权技术,自主研发的“禅定”系列CPU性能达国际主流水平,2023年出货量超100万颗,应用于金融、电信等关键领域;
长鑫存储成都基地:建设12英寸DRAM生产线,月产能达5万片,填补西部存储芯片制造空白;
设计产业集群:聚集振芯科技、华大电子等企业,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2023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
(三)网络安全:筑牢数字防线
成都打造“芯片-操作系统-安全服务”的网络安全生态:
芯片级安全:振芯科技的北斗安全芯片应用于党政军系统,市场占有率超60%;
国产化软件:卫士通推出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在政务领域替代率达35%;
产业园区:建设西部网络安全产业园,聚集启明星辰、安恒信息等企业,2023年园区营收突破500亿元,成为全国四大网络安全产业基地之一。
四、产业协同:三轮驱动的裂变逻辑
成都的产业格局呈现出“数字经济筑基、科幻文创破圈、军民融合强体”的协同效应:
技术共享:数字经济的算力资源为科幻内容创作、军民融合研发提供支撑,如超算中心为成飞集团模拟战机气动布局,效率提升80%;
场景融合:科幻文创为数字经济、军民融合提供应用场景,如《三体》IP与京东方柔性屏结合,开发出可折叠电子书;
资本循环:设立数字经济与文创融合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产业回报”的良性循环,2023年全市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超5000亿元。
产业投资与产业发展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专家。扫一扫立即关注。
多维度的产业研究和分析,把握未来发展机会。扫码关注,获取前沿行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