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网-产业投资专用门户

系统性地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扶持是第一步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3-01-06 11:53中投网 A-A+

  “到203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万亿元左右,比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一倍,实现倍增目标”,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江苏出台了十年倍增计划。

  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年营业收入增速力争高于全省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两业融合标杆引领示范典型、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创建数量中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占比超过70%;到203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万亿元左右,比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一倍,实现倍增目标。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江苏《方案》从数字引领、融合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开放合作等5个方面,形成了20个重点任务清单,每项任务都明确了具体任务单位。

  政策扶持是第一步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发源和根植于制造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有研究表明,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程度提高1%,制造业效率可提升39.6%。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以实体经济见长,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对于推动江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何雨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那么,系统性地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扶持是第一步。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实现两业融合,需要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何雨表示,要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准入门槛,培育更多市场主体;要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非歧视性竞争政策体系,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一律平等;还要创新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机制,让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更为高效、便捷地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需求问题。

  不过,在何雨看来,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江苏也会遇到挑战和制约。

  “两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是当前主要的难点。”何雨说,“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融合要求,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质量、业态、形态等方面与之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面临比较大的缺口,成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创新链集聚程度有待提高,与江苏高度发达的先进制造业集权相比,差距较大。”何雨进一步表示。

  产业必争之地

  事实上,针对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未来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江苏一直在积极推进。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5%,2022年前10月,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科技服务同比增长11.8%。

  在地级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也备受关注。

  “最强地级市”苏州更率先起跑,此前就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高规格系统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目标到2025年突破万亿大关。

  无锡则在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上,经历着一场“智改数转”驱动下的产业转型。其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加快金融、科技、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2022年,无锡还为3000家以上企业实施免费数字化诊断,推进1000家以上企业升级改造,打造1000个智能制造标杆,目标是到2024年,实现全市规上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

  镇江也在2022年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下一步,镇江将按照江苏《方案》要求,深入推动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面梳理相关领域重点服务业企业,切实加大服务力度,壮大数字服务业产业规模。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进程的加快、转型升级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在‘十四五’时期将迎来比较快速的发展。”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其核心任务就是要不断增强制造业的发展能力,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环节补链、强链。”徐浩平进一步指出,这就迫切要求长期以来两头在外的制造业,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实现产业链高端化。因此,“十四五”时期要特别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迈进。

  各地谋局而动

  除了江苏,长三角其他省市也在加快谋局生产性服务业。

  近日,上海14家单位入选第四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它们虽都是制造业企业,但围绕制造提供的服务在营收中占比都已超过30%。

  目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超过45个,已集聚4万余家企业、50万从业人员,其中3个功能区营收超千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现营收总额2.13万亿元,同比增长6.5%。

  2022年底出台的《安徽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争取达到1万亿元,并明确聚焦生产性服务业13个重点行业,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而在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更大。

  “多年来,以数字贸易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在杭州集聚发展,已经对浙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产生了很大作用。”徐浩平分析指出,今后,顺应城市产业发展规律,研发设计、会展营销等高层次生产性服务环节将进一步在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集聚,以服务于周边及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企业。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浙江的主要中心城市,特别是杭州、宁波,在整个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徐浩平认为,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在杭州等中心城市进一步集聚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意志的体现。“十四五”时期,城西科创大走廊、三江汇流板块以及钱塘江创新带等区块将成为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场所,以此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升级做好配套和服务。

十四五将是中国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重点机会有哪些?
扫码关注右侧公众号,回复对应关键词,即可免费获取以下报告
中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 1、中投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ocn@ocn.com.cn、0755-88350114,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投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相关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免费报告
相关阅读
相关报告
大健康产业投资前景预测 大健康产业投资前景预测
热门报告
最新动态政府招商数字化新工具——中投顾问产业招商大脑X